作 者丨崔文静
(相关资料图)
编 辑丨朱益民
图 源丨IC
8月18日下午,中国证监会推出系列利好政策,拟从扩大资本市场资金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投资者利益保障等多个维度,切实提振投资者信心。
在某头部券商资深保代看来,证监会系列措施的出台恰到好处。
股市起稳回升关键在于三点:一是充足的资金;二是较为丰富的优质投资标的,即较高的上市公司质量;三是稳定的投资回报与便利的投资渠道。
此番证监会改革对上述三点均有较多涉及,可谓是利好资本市场发展的及时雨。
扩大资本市场资金量方面,证监会着力采取“将指数基金等权益类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等力措以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通过放宽指数基金注册条件、拓宽公募基金投资范围和策略等鼓励权益类基金发展;同时开出利好证券公司的系列措施。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的最大看点是,通过适当限制破发或破净上市公司和行业的融资活动,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同时在上市融资、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等多渠道为科技型企业开辟“绿色通道”。
加强投资者利益保障方面,证监会则推出“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降低证券公司佣金费率,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范围”等便利投资者交易的措施;并强化分红导向,以让投资者更好分享上市公司红利。
扩大资本市场资金量
“在IPO增速与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一定的前提下,扩大A股资金量是提高股市景气度的关键所在。打个比方,吃蛋糕的人一定,只有把蛋糕做大,每个人分到的蛋糕才能更多。”有券商保代告诉记者。
此番证监会开出的资本市场利好措施中,扩大A股资金量即是重要方面。
在我国股市中,中长期资金持股占比不足6%,远低于境外成熟市场普遍超过20%的水平。而中长期投资者相对于散户投资者更注重价值投资、投资更为理性等特点,使得其既成为丰富A股资金量的关键,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股价的作用。
因而,证监会大力营造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
首先,针对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开出两大利好措施,一方面,扩大其资本市场投资范围;另一方面,研究完善战略投资者认定规则,支持其参与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
其次,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体系,将指数基金等权益类产品纳入投资选择范围。
再次,制定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行为规则,发挥专业买方约束作用。
此外,优化投资交易监管,研究优化适用大额持股信息披露、短线交易、减持限制等法规要求,便利专业机构投资运作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证监会表示将加强跨部委沟通协同,加大各类中长期资金引入力度,提高权益投资比例。包括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将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展至全国,支持银行理财资金提升权益投资能力,全面建立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等。
金融机构是中长期资金的有力持有者,为公募基金、证券公司等提供更多投资利好,亦为证监会此番系列措施的重点之一。
公募基金方面,证监会将通过六大途径鼓励权益基金发展。其中,受访人士认为最为有力的两点是“放宽指数基金注册条件”和“拓宽公募基金投资范围和策略”。前者强调提升指数基金开发效率,鼓励基金管理人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后者放宽公募基金投资股票股指期权、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品种的投资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证监会还将引导头部公募基金公司增加权益类基金发行比例;引导公募基金管理人加大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力度;建立公募基金管理人“逆周期布局”激励约束机制,减少顺周期共振;推进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全面落地,降低管理费率水平。
证券公司方面的利好措施集中于两点:一方面,优化证券公司风控指标计算标准,适当放宽资本约束,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实施融资融券逆周期调节,在杠杆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研究适度降低场内融资业务保证金比率。同时鼓励坚持集约化、差异化、功能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建设高质量投资银行。
与此同时,证监会亦对优质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开出优惠政策,将简化其登记备案,进一步推进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实物分配股票试点。
除针对不同金融机构开出的针对性利好措施以外,证监会也开出利好机构投资者的多项共性措施。
比如,研究推出深证100股指期货期权、中证1000ETF期权等系列金融期货期权品种,更好满足投资者风险管理需要。允许更多境内外投资机构在审慎前提下使用衍生品管理风险,并优化各类机构投资者对衍生品使用的限制,以期提升风险管理效率。
再比如,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指数体系和指数化投资,鼓励各类资金通过指数化投资入市。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股市的企稳需要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充沛的资金,另一面则是足够的优质标的,即较高的上市公司质量。”上述投行保代表示。
提高A股上市公司质量,同样是此番证监会系列措施推出的目标之一。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公司,硬科技公司往往被视为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首发上市、再融资阶段能够获得更大规模融资,二级市场交易中也更易获得投资者青睐,这从其明显高于其他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可见一斑。”受访人士告诉记者。
健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激发市场科技创新活力,助推科技企业做优做强,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这是此番证监会系列改革措施的重中之重。概括为一句话,即全力助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
首先,证监会从上市融资、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等多个渠道,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以提高其审核注册效率。
科技型上市公司融资环境也将得到优化,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研究更多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的融资品种和方式,研究建立科创板、创业板储架发行制度。
债券市场同样将对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精准支持,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融资,将优质企业科创债纳入基准做市品种,并支持新型基础设施以及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等,发行科技创新领域REITs。
其次,证监会将持续完善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制度机制,优化实施程序,豁免短线交易,助力科技型企业吸引稳定人才。
再者,适当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技型企业综合运用各类支付工具实施重组。
此外,证监会还将积极支持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发展,落实差异化监管政策,对优质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简化登记备案,引导创投基金更多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除增加优质上市公司以外,还需减少相对劣势公司的“吸血量”。此方面,证监会亦有相关措施出台。
对于破发或破净的上市公司和行业,研究会表示将适当限制其融资活动,要求其提出改善市值的方案,以突出扶优限劣。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当前市场普遍担心的IPO、再融资是否会停摆问题,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坚持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同时充分考虑二级市场承受能力,加强一、二级市场的逆周期调节,更好地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
加强投资者利益保护
“要想提振广大散户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除了需增强上市公司质量,更重要的是使其获得切实的投资回报,并提供投资的便利途径。”受访人士直言。
加强投资者利益保护,也是此番证监会系列改革措施的一大出发点。
相对较高的分红,是提高投资者投资回报满足度的一大支撑。在此番证监会的改革措施中,强化分红导向即为重要措施之一。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动提升上市公司特别是大市值公司分红的稳定性、持续增长性和可预期性;研究完善系统性长期性分红约束机制;通过引导经营性现金流稳定的上市公司中期分红、加强对低分红公司的信息披露约束等方式,让投资者更早、更多分享上市公司业绩红利。
提高投资便利性方面,自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提高投资者信心”以来,证监会已经宣布系列相关措施,包括降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降低股票基金申报数量要求,研究将ETF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机制,推出创业板询价转让和配售减持制度。
下一步,证监会还将推出五大重磅措施,完善交易机制,提升交易便利性。具体措施包括:
首先,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同步降低证券公司佣金费率。
其次,进一步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范围,降低融资融券费率,将ETF纳入转融通标的。
再者,完善股份减持制度,加强对违规减持、“绕道式”减持的监管,同时严惩违规减持行为。
与此同时,优化交易监管,增强交易便利性和畅通性,提升交易监管透明度。适时推出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
此外,研究适当延长A股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时间,更好满足投资交易需求。
不过,针对近期市场热议的T+0交易制度,证监会认为时机尚未成熟。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A股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持股市值在50万元以下的小散户占比96%,现阶段实行T+0交易可能放大市场投机炒作和操纵风险,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大量运用程序化交易,实行T+0交易将加剧中小投资者的劣势地位,不利于市场公平交易。该负责人同时强调,上市公司股价走势取决于上市公司质量和经营效益,T+0交易方式对市场估值的中长期影响有限。
此外,针对大股东、董监高大比例减持引发股价下跌和市场不满的现象,证监会将从两方面采取措施。
一方面,证监会将认真分析、深入评估,适时研究优化减持规则,进一步规范大股东、董监高等相关方的减持行为,增强制度约束力。
另一方面,针对超比例减持、未披露减持、规避限制减持等违规减持行为,证监会将综合运用行政监管措施、行政处罚、自律措施或者限制交易等多种手段严惩违规主体,形成震慑,维护资本市场秩序。
SFC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宋佳遥
21君荐读
证监会重磅发声!事关T+0、印花税、延长交易时间......大利好!三大交易所同时宣布:下调!股市转牛要靠印花税?机构发声!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