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壹观察宿艺
6月25日,Flyme迎来11岁生日。
【资料图】
作为业界最优秀的手机操作系统之一,Flyme过去11年用实力演绎了持续创新引领的“长期主义”,并在今年再次完成“质变式突破”。
一方面,Flyme 10在简约设计理念、人性化交互、智能化体验等方面皆实现了重要引领突破;另一方面,Flyme Auto发布也帮助魅族从聚焦电子消费领域到跨界汽车智能座舱系统,实现“多终端、全场景、沉浸式融合体验”的行业“标杆式跃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新发布的Flyme 11周年OTA版本,在易用性、智能化,以及通信、存储、影像、游戏等功能性等方面再次进化,这也为Flyme给魅友的“新礼物”。
Flyme之所以被魅友称为“Flyme 旦用难回”、“Flyme去哪我去哪”,最核心的原因之一,就是十一年来无论是外部环境改变和产品如何演进,Flyme系统始终专注于解决魅友使用过程中的各种痛点,通过系统 OTA 不断给出具备“惊喜感”的解决方案,并持续打造体验标杆与引领产业方向。
作为最早布局智能手机领域的国产品牌,诞生于2009年的魅族M8,基于在Windows CE 6.0升级UI和交互的Mymobile系统,就成就了当时国产智能手机行业的“交互经典”,不仅得到操作系统巨头微软的高度评价、被微软总部永久收藏,还对小米MIUI等众多中国手机品牌的系统演进和交互方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2年基于Android深度定制的Flyme系统发布,其简约的操作逻辑与独特美感的UI,以及更加符合国人使用习惯的交互体验,奠定了Flyme 的美学价值观与行业地位,也被魅友称之为“魅族灵魂所在”,其在持续迭代中更是影响了过去十多年中国手机系统革新的完整过程。
之后推出的Flyme 2,其独特的SmartBar一举颠覆了传统安卓系统底部的“三颗按键”,将实体HOME键改为“会呼吸的小圆点”,成为安卓手机历史上最经典的交互设计之一;
2014年随着“mTouch”的推出,不仅让魅族MX4 Pro成为安卓阵营首款使用正面按压式指纹识别的手机,并带来了安卓手机的指纹解锁交互的全新方向;
伴随Flyme 5推出的“mBack”,再次引领整个安卓手机非全面屏边缘触控交互理念的演变进程;
Flyme 6加入的“OneMind”智能思维引擎功能,让手机拥有了自主学习能力与主动智慧化服务功能,也是如今所有手机企业的聚焦创新方向;
2018年魅族15搭载的Flyme 7,则结合内置横向线性马达 mEngine打造了一套属于魅族独特的触感反馈系统,点燃了如今安卓手机上结合用户游戏等重度场景中触感反馈交互的全新科技树......
在Flyme演进历史上,有三个设计对当前与未来的操作系统创新皆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一个是Alive Design。2019年发布的Flyme 8,首次提出了Alive Design全新设计理念,概括来说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生命感”,这让Flyme在设计美学上更加独特,比如恰当留白等设计进一步提升了Flyme遵循的“极简”理念,敏捷和轻盈的交互不仅显著提升了系统流畅体验,还带来了独特的“呼吸感”与更高效的信息传递,避免了很多安卓系统的“不知取舍的堆砌顽疾”;二是贴近用户实际场景的系统功能创新,如Flyme 9上拥有的小窗模式3.0 、游戏模式5.0、家庭守护、SOS紧急求助、Aicy 智能助手等众多功能。在Alive Design全新设计理念加持下,这些功能不仅不“臃肿”,反而变得更加“跟手”和“有序”,并在One Mind智能思维引擎的进化加持下,为用户提供了“一键直达、抬手即用、主动知意”等全新便捷智慧体验。
以新版Flyme 10为例,Alive Design全新设计理念再次显著进化:全新色彩体系的图标与插件更加鲜活与立体;息屏、锁屏、桌面等皆支持系统外观编辑器一站式个性化设置,系统UI“千人千面”。全新的如然引擎带来更加丰富自然的视效体验,如新升级的Alive壁纸可实现细腻纹理律动,进一步提升了Flyme的“极简”设计理念与交互“生命感”。
二是小窗模式。很多魅友评价为“Flyme最好用的功能之一”。从Flyme 6开始的游戏模式就做了弹幕通知,把微信消息推送变成弹幕,回复消息的时候就是小窗。到了Flyme 10,全新的小窗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好用,简单概括来说就是效率高:小窗收到消息随手回复,屏幕左右下角主动呼出小窗应用快速调起,用完即退;适配广:包括很多第三方应用都无需跳转,利于用户形成统一的高效交互习惯;多任务协调中不影响主任务持续使用,这在手机这种小屏会议等场景中尤为顺手。配合新版Aicy,用户甚至可以在小窗里编辑或者自动扣图,最后用小窗分享出去,高效且实用。
三是“无界互联”。这是Flyme 10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目前包括了手机与PC、车机的三大终端跨屏互联。
手机与PC的互联已经是各大手机系统的“必选项”,Flyme 10的不同,是其更像一个高效便捷的“中间件”:魅族手机用户无论使用Windows PC还是Mac,无需安装任何客户端,在同一个Wi-Fi下,扫码即可完成文件快速传输。
车机互联则主要通过Flyme Auto将实现“无界融合”,具体表现为无感连接(用户上车一键直连)、无界桌面(手机应用生态打通车机)、小窗展示(手机应用服务跨屏流转)、跨端可见即可说(智能语音双端交互)、应用接力、两端硬件共享、手机辅助车辆OTA等诸多创新功能。这与很多手机和互联网企业提出的“系统迁移上车/投屏”概念形成了鲜明区别。
除此之外,Flyme 10 还升级了 OneMind 10.0,获得「泰尔实验室48个月手机持久流畅」认证,让魅族手机更快更省更稳。以及多任务状态下最高应用保活高达21个(12GB运行内存)。并针对用户手机安全刚需提供了八重安全防护体系。
最新发布的Flyme 11周年OTA版本,再次实现了多层进化:
新增支持双卡双通、蓝牙音频编码器新增 LHDC、电竞模式最高支持1500Hz屏幕触控采样率、前置相机手掌拍摄手势等更多显著提升用户体验的实用功能;
升级的Aicy 识屏和 Aicy 建议,不仅支持长按页面内图片快速识别与二维码一键扫描,也让桌面插件可以基于用户场景提供天气、快递、待办事项等“一眼直达”的信息显示;
手机管家新增的超级压缩功能,可对重复文件和应用文件进行无损压缩,从而帮助用户更加有效的节省机身物理存储空间。
《壹观察》认为,如今TOP手机品牌皆已具备成熟的系统打造和优化能力,但Flyme之所以长期被视为“行业标杆”,其挑战的难度并非是一两代系统的单点突破,而是在过去11年不断潜心探索与持续创新的持久过程。换句话说,作为一个高度成熟的产品,做一次引领突破已经不易,做百次千次的突破当然“难上加难”,其挑战的已并非产业而是自己。历经11年10次重要迭代的Flyme,改变是伴随时间进行的持续技术、功能与体验升级,不变的是Flyme打造业界最优秀的手机操作系统、满足魅友“热爱无界”的品牌理念。
Flyme Auto是今年手机与汽车行业的“现象级创新产品”。星纪魅族集团董事长兼CEO沈子瑜甚至在发布会上公开表示:“没有手机厂商赋能的汽车都将逐渐掉队!”
沈子瑜的信心和底气,来源于Flyme Auto三个重要跨界突破:
首先,改变智能汽车技术架构。
很多手机与互联网企业推出的“系统迁移上车/投屏”软件,只能涉及到地图导航、影音娱乐、蓝牙通话等基础功能,并不能深入到更多汽车功能联动(如车窗开启、空调温度调节等)。目前也有手机企业与车企推出了很多定制化功能(如手机车钥匙、远程开启空调/车窗等),但更多是基于协议对接,很难实现真正的算力融合与生态打通。
从底层改变智能汽车技术架构,带来的好处非常明显:Flyme Auto让手机成为了汽车的一部分,进而提升智能座舱使用体验,成为传统汽车五个域(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座舱域、自动驾驶域)之外的“第六域”——手机域。通俗点讲,就是两大跃迁:一是手机与车机综合算力的提升;二是通过One Computer实现Flyme Link互联互通框架、协议融合与异构计算,进而基于One Account实现车机与手机的账号打通、数据流转、生态融合与跨屏交互。
举例来看,智能汽车行业目前最新的高端产品大都采用高通8155芯片,相当于智能手机行业的骁龙865处理器,后者是高通2019年发布的移动处理器。而今年安卓期间智能手机则普遍采用高通骁龙8 Gen 2处理器,这相当于旗舰芯片的三个代差。Flyme Auto 优化智能汽车技术架构,通过手机域赋能智能汽车。手机更新换代就能带来汽车端侧等效综合算力的提升,让屏幕更大的车机去承担显示的重担,同时充沛的等效综合算力可以更好发挥汽车硬件共享能力、提升应用使用体验,解决了很多用户“车辆开数年、算力不够用、服务卡成狗”的刚需痛点。
在应用场景中,这种便利也颇为明显。车机可通过手机端的5G(或未来的5.5G)实现高速网络连接,实现“车型不换、硬件升级,通信跨代”的全新体验。
第二,与Flyme手机端相同的标杆交互体验,并且“长用常新”。
Flyme Auto另一个重要突破,是可以充分发挥Flyme长期积累的系统能力,提供“与智能手机相等水平的系统交互体验”,这也是传统车机最大的短板之一。
同样以Flyme独特的Alive Design设计理念为例,车机用户即使在没有魅族手机的情况下,也可通过Flyme Auto使用“如然引擎”(系统颜色可根据时间、气象与车辆所在场景进行镜像匹配)、多形态桌面等车主个性化需求,以及手势交互、Aicy智能语音助手、Smart Bar等Flyme在手机端的优势创新交互体验,以及小程序、应用商店等丰富的服务拓展能力等等。
而在手持魅族20系列的情况下,用户上车之后即可完成智能座舱对服务与数据的“跨端无界接驳”,具体表现为无感连接(用户上车一键直连)、无界桌面(手机应用生态融合到智能座舱)、小窗展示(手机应用服务跨屏流转)、跨端可见即可说(智能语音双端交互)、应用接力、两端硬件共享、手机辅助OTA等诸多创新功能。
以Flyme Auto的“小窗模式”为例,针对车机场景提供了分屏、多任务、无界桌面(使用手机应用)三种模式,并可根据所在场景的任务优先级进行车机小窗的“主动避让”,相比传统车机的“多任务分屏”更加高效直观与灵活易用。
同样重要的是,基于Flyme Auto,智能座舱可以顺利使用千万级丰富的手机移动应用生态,以及智能座舱系统与手机系统节奏更加匹配版本升级的“长用常新”。这对于传统汽车产业同样至关重要。要知道即使是全球汽车巨头大众,也在汽车智能化过程中遭遇了“软件瓶颈”,不仅前CEO黯然下课,更是一度造就了上万台 ID.3 因软件问题不得不插线升级的行业“名场面”。
手机厂商历经十多年甚至是三十年的激烈市场搏杀,每一个活下来的“胜者为王”企业肯定都拥有自身的显著优势。而作为用户每天随身携带、最高频使用的智能设备,无论是界面交互、系统开发、软件生态等领域,其对“智能化体验”的理解都不是如今传统汽车企业可比。从这个角度,其实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沈子瑜“没有手机厂商赋能的汽车都将逐渐掉队”的大胆判断。
第三,更高效、更精准地定制化开发。
汽车行业的整车设计与迭代一般都是以五年左右为一个周期,而操作系统的迭代基本上是“每年”,这就造成了汽车硬件架构很难跟得上系统软件迭代速度,而系统软件企业也很难为一款汽车投入长周期的大量研发资源,这也是很多智能化汽车“新车立项软件是龙,产品落地体验为虫”的重要原因之一。
Flyme Auto的落地堪称高效,其首发的领克08,不仅拥有全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行业首发最高 92 英寸无界AR-HUD与“科技悬浮岛”智能座舱,还首次搭载了由亿咖通和芯擎科技合作开发的智能座舱产品——安托拉1000pro 计算平台,集成2颗超高算力的自研 7nm“龙鹰一号”芯片NPU算力16TOPS,GPU 算力高达1800G (FLOPS),最高可支持 8 屏联动,并采用了独立的硬件安全岛设计,这也为Flyme Auto可以深入智能汽车交互,以及与魅族20系列组成更加强大的“异构计算”组合,以及未来的多样化智能驾驶功能OTA提供了充沛的算力保障。
今年6月,极星汽车与星纪魅族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Flyme Auto技术平台,为极星面向中国市场打造的产品提供无缝连接的智能操作系统,包括车载应用程序、流媒体服务、智能汽车软件。这意味着Flyme Auto已迅速赢得两家汽车品牌的认可,不仅充分体现了Flyme Auto的“开放未来”,也让业界再次看到了“出道即巅峰”的Flyme Auto,带来“多终端、全场景、沉浸式融合体验”巨大的创新价值与产业标杆影响力。
不在你辉煌时慕名而来,也未曾在低谷时离你而去。
Flyme与用户就像一个老朋友,既让用户感受到每一个创新细节的贴心与感动,也让魅族在低谷时仍有魅友的相知相随。
所以魅族没有粉丝,他们的名称是“魅友”。
Flyme 11年,也用实际行动与大胆探索向行业诠释了一个持续追求“用户极致体验”带来的用户与行业创新价值。
而从Flyme 10和Flyme Auto开始,Flyme再次跨入了全新突破周期。对于魅友和用户来说,Flyme正从一个“更懂你的系统”升级到“多终端全场景沉浸式智能一体融合体验”,这也是如今很多出行用户在汽车智能化变革周期的最直观痛点期待。从行业来看,Flyme Auto为智能座舱交互,以及车载系统、服务与生态的打造提供了一个“极佳样本”。可以说,目前行业很难找到另外一家真正具备既拥有深厚且成功的手机系统与用户积累,又具备深入汽车电气架构能力联合开发、并完成量产车型“上车”的科技企业。
这也是沈子瑜提出基于Flyme Auto打造“最佳车载人机交互体验”与“最佳汽车智能驾驶座舱”的重要底气。
当然,这仅仅是Flyme Auto的“第一步”。
伴随Flyme Auto与领克08等车型的“异构计算”升级与汽车传感器打通融合,Flyme Auto还将成为用户“出行智慧服务大脑”与“智能驾驶大脑”,让手机真正融合到出行场景之中,让出行不再孤立于用户的全场景智慧统一体验,并且“越用越聪明,升级无上限”。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Flyme的“跨屏互联”远不止手机与智能座舱。结合星纪时代之前在XR 技术、芯片研发等领域的投入,以及魅族在智能家居、可穿戴智能终端、潮流生活等领域的布局,Flyme正成为一个覆盖手机+智能座舱+XR+AIoT智能家居能力的完整“无界系统”,这在万物互联新技术变革周期面前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之前包括华为和其他科技巨头重点布局演进方向。
这其实也是Flyme给魅友下一个新十年的最好礼物。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